1983年的初冬的午后我隨著一聲啼哭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我的生命隨著這一聲響亮的啼哭聲從這一刻開始我的故事……
我出生在湖南東部偏北的瀏陽市,長沙市東部,毗鄰江西省,為縣級市。地緣上,瀏陽市東部依次與江西省上栗縣、宜春市袁州區(qū)、銅鼓縣和萬載縣接壤,北部與平江縣相鄰,西部與長沙縣交界,南部與株洲市荷塘區(qū)、株洲縣和醴陵市相連。古代瀏陽地屬荊州,因縣城位于瀏水之陽而得名。瀏陽經濟以鞭炮煙花、生物醫(yī)藥、紡織服裝、建筑材料、機械制造、礦產冶煉、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竹木加工、花卉苗木等十大產業(yè)為支撐。其中鞭炮煙花、生物醫(yī)藥、紡織服裝和花卉苗木頗有影響。1995年瀏陽市被國家授予中國煙花之鄉(xiāng)的榮譽稱號;2002年成立國際煙花協(xié)會(IFA),總部常設瀏陽;2003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對瀏陽花炮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瀏陽花炮馳名商標。還有被譽為“全球一”的瀏陽菊花石,產于瀏陽市永和鎮(zhèn)大溪河底。瀏陽菊花石生成于2.7—2.75億年前,外形質地堅硬,呈青灰色,內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結晶體,非常自然美觀。據《瀏陽縣志》記載,約在清乾隆年間,瀏陽永和鎮(zhèn)的歐錫藩偶然發(fā)現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硯,一時傳為奇物。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我國工藝大師戴清升之絕創(chuàng):映雪花瓶、梅、蘭、竹、菊屏風參展,令世人瞠目,拍案驚奇石頭能開花。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至今保存在聯(lián)合國博物館。瀏陽是一片神奇的紅土地,曾經一曲優(yōu)美的《瀏陽河》唱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使世人對瀏陽這塊紅色土地充滿無限向往。譚嗣同、王震等等眾多耳熟能詳、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從這里走出,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曾多次踏上瀏陽的土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留下了光輝足跡。
東鄉(xiāng)在瀏陽市是很貧窮的,鄉(xiāng)下很難看到樓房,都是一些土房子,但是和客家大本營的建筑有所不同,客家圍龍屋我只在官渡鎮(zhèn)看到有,但是那座已經快要倒塌了(五鳳樓倒看到有好些)客家人民的生活還是以種田和打工為主,要繳子弟讀書對大部分瀏陽客家鄉(xiāng)親來講都有很大的困難。
幸運的是瀏陽的客家意識在湖南來講是比較強烈的,但是和臺灣的客家意識又沒有辦法比較。如果要論瀏陽的客家第一鎮(zhèn),我認為首推張坊鎮(zhèn),其次就是大圍山、小河等鄉(xiāng)鎮(zhèn)。湖南這一塊的客家人似乎已經被人民忘記了。湖南客家也出了不少名人,就瀏陽這一個縣級市來講,就出現不少影響中國的人物,如: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志愿軍司令員、上將楊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都出身于瀏陽客家。
在瀏陽東南西北四個鄉(xiāng)中,北鄉(xiāng)那高亢的音調,宛如一面大鼓;南鄉(xiāng)那略帶嘶啞的音調,則像一把二胡;西鄉(xiāng)那渾厚的音調,就如一面小鼓;而我們東鄉(xiāng)那優(yōu)柔、宛轉的柔中帶剛的客家話,則是小號,能吹出那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睘g陽歌謠形式豐富,有山歌、夯歌、漁歌、打春、送財神、蓮花落等等,由于地區(qū)不同,內容、唱法也不盡相同。如張坊、大圍山、官渡、文家市一帶,客家人居多,他們哼唱的客家山歌,音調高昂多變,生活氣息濃郁,獨具一格??图疑礁栌址智楦?、考歌、贊歌、勸歌、罵歌、盤歌、兒歌等。
瀏陽北、南、西三個鄉(xiāng)中的鄉(xiāng)音,都略有所同。而客家話呢?則宛如花苑的一支奇葩。因為客家話的來源地不同。它的發(fā)源地是廣東梅縣。因梅縣也是廣東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客家話與那里講起來拗舌的廣東話混合在一起,日久天長,客家話也帶點“白味”。
講客家話是一種美,是一種樂趣。那么用客家話唱歌,則是一種享受。例如:農夫們上山砍柴時唱的山歌;姑娘嫂子在做家務時唱的請茶歌;腳夫們唱歌的號子歌;娃娃們玩游戲時唱的兒歌等,都是那么各具特色,宛如百花園中的花兒在爭芳斗艷。
客家話是一個大花園,用客家話唱歌是花園中的花兒,而用客家話念繞口令,則是不可缺少的綠草。在我們村上有能者,能夠幾個鐘頭不???,而且念字清晰,有韻味,聽起來宛如一粒粒不大不小的玉珠,從石縫中蹦落花流水到大銀盤中。時而急如驟雨;時而慢似那深沉遙遠的洪鐘;時而似小鳥的歡唱;時而如小溪的低吟……
朋友,如果你覺得在休閑時無處可去,不如來我的家鄉(xiāng)——瀏陽東鄉(xiāng),來一飲那甜美、香醇的客家酒,來一嘗那濃香的客家飯,來一聽那優(yōu)美的客家話。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也在為我的降臨感到惋惜、憤怒還是上天遺憾,我是這樣猜想的,也純屬胡思亂想,就是為了圖個心安理得,世人才編出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玉皇大帝、神明保佑之類的,命運是要自己主宰和改變。我出生那年在小河發(fā)了一場很大的洪水,現在的那座田心大橋就是那次洪水以后修建的它和我同齡,也見證了小河鄉(xiāng)的歷史也承載了風風雨雨。當然這年出生的人不止我一個,為什么說上天為我惋惜,因為我生下來先天肢殘,上天給了我生命卻給了我不屈的意志,我們這代80后的人是生活在時代變遷的歲月。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會議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80年代的生活比60年、70年出生的人在物質基礎好多了,相比90年代的的人又差點。是在這時代背景下讓我性格在思想上有點傳統(tǒng)有點叛逆,有想沖破和掙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和祖祖輩輩留下的枷鎖,放下包袱大膽走在時代前端,接受潮流、新鮮事物改變自己。但是行動上讓我遲遲沒有膽量嘗試,但是在不和傳統(tǒng)觀念想悖的情況下我也改變著。因為我畢竟是在新的起跑線上,時代在日新月異的前進,很多更先進的更科學的思想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在我視野出現,引發(fā)了我的好奇心也帶出我叛逆的心態(tài),也讓我不按章出牌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改變,連我自己也沒有覺察到。所以我的路一步步走下來沒有退路,也許是性格犟的緣故,讓我一直苦撐。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做法,說沒有那個必要,但是我不甘心,也許我是在等一個未知的奇跡。
我的童年,可以算得上是苦難的、多災多難童年。我生下來是個先天性肢殘人,左手、左腳行動不方便。生下來是冬天的原因,穿著厚厚的冬裝,父母也年輕,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我手腳的問題。我的左手穿衣總是要人幫忙才能伸出手來,一不留神自己會又伸進去了。等到來年暖春過后媽媽才覺得不對勁,就和爸爸、爺爺奶奶說,那時不富裕的家庭,媽媽也帶著我四處求醫(yī)。在那時的醫(yī)院醫(yī)學設備也不先進,到哪家醫(yī)院的回復醫(yī)生都說只有等長大一點才能看出來。我出生后的下一年緊接著我的妹妹也降臨了,妹妹還在哺乳期。那時奶奶帶著我的時候多,所以我也親近她。奶奶說我直到4歲才會慢慢扶著椅子游著走,我大妹她比我先學會走路。我很依賴奶奶,連奶奶上茅房我都要粘著不放其他人抱我就哭誰也不要,沒有辦法奶奶只能帶上我,爺爺看奶奶那么辛苦,他那樣就只好放張椅子在旁邊,那時在那臭氣熏天的茅廁我也不嫌臭,那時我不會走、也不會說就只會咯咯笑,就連爸爸媽媽也拿我沒有辦法。湖南人是喜歡辣椒的,在4歲的時候,我是不點辣椒也不吃的,每次做菜我都有自己的私房菜,沒有辣椒的就是我吃的。
原本我家是很幸福的家庭,媽媽是裁縫,爸爸是開車的,家里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在蓮花片來說也是算是有頭有臉有說話份量的人家。家不是特別富有,但是家里還是可以過得很美滿。通過父母的辛苦努力家里是村上第一批買了電視機、錄音機的,還都是有名的牌子貨,在那個時代應該收入水平都不錯。記憶里那時每天晚上客廳都坐滿了人那等著看電視,那時我們那個地方連湖南臺也收不到,只能看個江西臺,廣告又多。到了晚上放著《西游記》、《封神榜》、《蓮花爭霸》……從那時起我又多了一個愛好看電視。那年我6歲,本來我是和爺爺奶奶住的,買了電視機,他們問我和小我一歲的妹妹小建春,你們倆誰回家住,我說我要看電視(那時父親4兄妹,爸爸老大分家了)
那時的家庭生活讓我美滋滋的,爸爸每天很早就出去開車拉貨,不是泥土、沙子和石頭等等,只要能拉的都拉了,那時家鄉(xiāng)那個農用的三輪車都沒有幾輛,家里又是那崎嶇的黃泥巴的土路,又窄。直到后來才修了家門前的那條大馬路。很晚才開車回來,再疲勞都逗我們,媽媽做好飯菜等著他回來一起吃。等吃完收拾好家務媽媽繼續(xù)在逢紉機邊車衣服,那是我想要的家庭溫暖吧,也是我一生中童年最值得留戀和難以忘懷的日子。
那樣幸福的日子沒有持續(xù)多久,隨之而來的就是爭吵、打架聲取而代之。爸爸交了些狐朋狗友學會賭博,我們的家庭就成現在的家庭狀況,就是爸爸賭博埋下了導火索。爸爸經常半夜三更才回來,經常也會和媽媽吵架打架,有時也交不上學費,學校沒有交學費是不發(fā)課本的。那時經常老師那樣說:“你爸爸是開車的,怎么學費交不起,回去告訴你爸爸,你上課沒書本怎么行“。那時讓老師那么說,還點名站起來,那時的我又那么內向,個子不高又坐在前排,讓同學的目光老師的指責讓我覺得受了很多的委屈,回去就和媽媽說媽媽。小時候的我不是很愛出風頭的人,下課了也不出教室就站在窗前看著學校那幾棵有些年月的老梨樹被風吹處輕輕擺動,也許是它也的和我訴說著它的滄桑。加上我沒有上學前班也沒上一年級,直接上二年級的,沒有書本老師講課我根本聽不懂,作業(yè)做不出老師又罵我?;氐郊椅揖桶盐以趯W校的情況和媽媽說,因為老師還要我叫家長,媽媽很無奈,晚上就又和爸爸吵架。
媽媽那樣放棄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后來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深圳,那年我的媽媽才27歲。那時媽媽燙了那時最流行的短卷發(fā),因為那時最小的妹妹建維才3歲剛學會走路,小妹很調皮,老抓媽媽的頭發(fā)就只能剪了。那時媽媽的朋友是照相的,經常會來玩,有時也會帶些布匹來做衣服,就給媽媽和小妹照了張黑白相片。那時家里的草坪上種植了幾株萬年青、松柏、還有幾棵水杉樹,還有些桔子樹,在靠近那個范家祠堂的那墻角搭了個雞窩。那時也流行碎花的衣服,媽媽穿著,手里抱著維維,她捏著媽媽的衣角。當時這張相片就拍下了當時的這些情景,很多年后它也一直在爸爸的駕駛證的那個夾層睡著。這張相片也是唯一見證我們家那時的幸福和訴說著我家的悲哀。爸爸一直很愛媽媽,其實骨子里媽媽也深著爸爸,只是他們中間多個幾個會扭曲事實,是非顛倒的外公和大舅舅。因為他們拆散了我的家庭也定了2個人的一生。
現在我的父母離異,這個原因我爸爸是要負大半責任,媽媽也有錯,爸爸錯在先,媽媽是逼不得已走了這步。要是爸爸能多點責任感,媽媽也沒有必要那么堅強支撐起這個家。但也是外祖父母不會為人處事的原則直接導致的父母婚姻失敗,他們不應該看不起我爸爸打擊他的自尊,過重干涉兒女的婚姻,如果他們對爸爸好點也多點理解,多給我爸爸一點尊嚴,也許我們家也不會這樣的局面。
打從我記事起,我的父母經常打架,鬧得一家人很不安寧。沒有過幾年第三的妹妹也降生了可是她命薄,沒有福份和我們一起長大成人,出生41天就夭折了,死于先天心臟病。我清晰記得她那發(fā)紫的嘴唇,那弱不禁風的身軀。那時家里人口多,到了逢年過節(jié)家里開銷也大,因為我們客家人都是好客,鄉(xiāng)鄰要是有什么紅喜事(婚嫁)、喜事(喪事)、建房遷新居、祝壽,這些我們都會去祝賀,家里親戚又多。爺爺多少有點聲望,奶奶又賢淑,爺爺11兄妹,他是排行11.這樣我們家只有多勞作,家里的經濟支柱是爺爺養(yǎng)的蠶,一頭下崽的老母豬、一頭也是下崽的老黃牛,還有那架碾米機。
那時豬都是吃草的,也沒有飼料吃,那次媽媽背著竹簍去堂姑家旁邊那條小溝里摘豬草,就讓小叔抱著妹妹,最先妹妹使命哭,一起使命哭,哭到沙啞到后來不哭了那時小叔才10多歲,以為是哭累了睡著了。也許妹妹是用哭聲告訴她要離開父母和親人,做最后的告別。等媽媽回去,問妹妹怎么樣了,叔叔說睡了,怕驚醒她就一直抱在手上。媽媽接過她一看不對勁,就直接叫上爸爸,去醫(yī)院。那時上醫(yī)院是要走七八里的山地,公車又少,等爸爸媽媽到那醫(yī)院,妹妹已經離開了我們。那時有個表姑在醫(yī)院,看到妹妹那么命薄,去買了新衣服給她穿著,最后找了個紙箱把她埋葬了,就再也沒有抱回來。就這樣我的小妹匆匆忙忙來到人間就這樣草草的離開我們,也沒有等和我們幾個好好相處,要是她長大了會是什么樣,會不會像只小老虎那樣可愛,因為她是虎年出生的。多年后我上初中我經常望著學校宿舍樓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我的妹妹就在腳下,不知道他在天堂的那邊是不是過得快樂幸福,沒有病痛的折磨,有沒有怪我們就這樣將她一個人扔在這孤涼的地方。
再過幾年維維來到世上,那是我記事起第二次看到我最親的人來到我身邊,妹妹皮膚很黑就像小不點似的到來。那時父母還是會吵吵鬧鬧,因為又多了口人,經濟上也就是爸爸開車拉貨的錢,那時欠帳的人比較多,爸爸又不是喜歡計較的人,就讓人家欠在那了,到了逢年過節(jié)也問不回來;其余的就是媽媽做衣服和給人縫縫補補來靠這些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那時我和大妹妹都已經到上學年齡了九年教育沒有普及,各種學雜費都得上交。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結婚了少了婚前的浪漫,很多缺點也很快原形畢露,接下來的婚姻面對的就是柴米油鹽的生活和那些沒完沒的鎖事。不是今天沒油,就是明天沒鹽;要就是明天這家親戚做壽,那家親戚嫁娶親,永遠都是這樣輪回。還不考慮生病和突發(fā)性事的發(fā)生,不然還得考慮醫(yī)藥費。我們家倒是不用考慮婆媳、姑嫂之間、妯娌之間的關系,因為媽媽和姑姑、奶奶、叔叔也處得不錯,相互懂得謙讓和尊重。
書友評價
《狂熱戰(zhàn)爭》作為一部青春題材小說,作者不停爬天梯用細膩的筆觸,巧妙的構思引導讀者去閱讀,并不斷抽絲剝繭,可讀性極強!值得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