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明》 章節(jié)介紹
《崛起大明》是當(dāng)下備受追捧的一部男頻小說,作者韭菜東南生辭藻華麗,字如珠璣,情節(jié)跌宕、結(jié)構(gòu)嚴謹,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夺绕鸫竺鳌返?章簡介:“父皇!”朱慈烺重重叩首:“所有罪責(zé),兒臣愿一人承擔(dān),縱使聲名狼藉,兒臣也在所不.........
《崛起大明》 第三章 改變立場 在線試讀
“父皇!”
朱慈烺重重叩首:“所有罪責(zé),兒臣愿一人承擔(dān),縱使聲名狼藉,兒臣也在所不惜!
為了杏山塔山的數(shù)萬居民,為了關(guān)外的大漢子民,請下旨撤退吧,晚之他們必遭屠戮。
父皇,遼東的漢人已經(jīng)不多了,不能讓他們?nèi)繂视陉P(guān)外,為他們留一點根吧……”
說著,忍不住就哭出聲來。
崇禎動容了。
他顫抖著從幾案后面轉(zhuǎn)出來,伸手將兒子扶起。
朱慈烺抬頭時,看到的是父皇蒙蒙的淚眼。
“我兒仁厚赤誠,愛民如子,父皇我甚是欣慰!”
崇禎輕聲而贊,眼眶微紅:我兒都能將百姓安危擺在第一位,我自詡圣天子,關(guān)鍵時刻卻為虛名所累,忘記了先帝的遺言,實在慚愧。
“父皇……”
崇禎帝仰天長嘆一聲:“不要說了,父皇答應(yīng)你了?!?/p>
轉(zhuǎn)對王承恩:“王承恩,傳旨,令杏山塔山軍民全部撤回山海關(guān),具體事務(wù),由兵部督辦。”
“是?!蓖醭卸鞔饝?yīng)。
“父皇,時間緊迫,必須嚴令兵部抓緊時間?!?/p>
朱慈烺大喜,雖然知道不應(yīng)該,但他還是忍不住多了一句嘴。
崇禎笑一笑,目光看向王承恩:“聽見沒有?將太子這一句也寫到圣旨里?!?/p>
“是。”
王承恩快步退出,去傳圣旨了。
朱慈烺微微松了一口氣,這些天來,如何說服崇禎,撤回杏山塔山的軍民,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件事。
崇禎對一城一地看的極其重要,整個崇禎朝,從來沒有主動放棄過任何一座城池。
任何放棄城池的官員,都會遭受他最為嚴厲的懲罰,提出的人也會遭殃,
因此,即使明知道杏山塔山已是死局,但依然沒有官員敢向崇禎提出撤退的兩字。
想要說服崇禎改變立場,主動放棄杏山塔山,不是一件容易事。
還好,朱慈烺做到了。
但還是有點小遺憾,父皇雖然答應(yīng)從杏山塔山兩地撤軍,但卻沒有提到寧遠。
寧遠城距錦州一百八十里,現(xiàn)在還牢牢的握在明軍手里。
加上寧遠城是名將袁崇煥修建,城池堅固,還曾經(jīng)有寧遠大捷,因此倔強的父皇絲毫沒有放棄寧遠的意思。
朱慈烺沒有再勸,父皇能答應(yīng)從杏山塔山撤退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須見好就收。
所幸寧遠城被斷絕是在崇禎十六年,還有一年時間可以挽回,倒也不必太著急。
崇禎牽著朱慈烺的手,目光凝在朱慈烺的臉上,很嚴肅的叮囑:“我兒是太子,我大明未來的皇帝,今日就算了,
從今日起絕不可以輕易流淚,不然會為人臣嗤笑,不復(fù)天家的威儀,你明白嗎?”
“兒臣明白?!敝齑葻R點頭,心說你剛才不也淚眼蒙蒙了嗎?
“明白就好?!?/p>
崇禎松開朱慈烺的手,踱步走回幾案后:“你說有三件事,水師的事讓朕高興,撤軍的事讓朕為難,卻不知道你第三件又是什么事?。俊?/p>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情緒,拱手道:“父皇,如今外有建奴,內(nèi)有流賊,但我大明朝除了山海關(guān)的關(guān)寧軍,京畿附近,竟然再沒有一支可堪一戰(zhàn)的精銳了,
一旦建奴繞道蒙古,再行崇禎二年的舊事,兵臨北京城下,我大明朝就危險了,因此兒臣以為,整頓京營已經(jīng)是刻不容緩之事!”
崇禎臉色微微一變,沉吟道:“你想整頓京營?”
“是。如今的京營除了維持治安,竟再無其他用處,兒臣思量著,京師三大營這是生病了,必須下猛藥、去沉疴,
三大營在冊人員一共有十二萬人,不需多,只需能整編出三萬精兵,縱使建奴兵臨城下,我大明也絲毫不懼!”
朱慈烺聲音堅定。
崇禎皺著眉,在幾案后來回的踱步。
京師三大營的那些爛事,他心里是知道的。
崇禎元年的時候,他就命當(dāng)時的兵部尚書李邦華整頓過,而李邦華也不負重托,占役、虛冒、賣閑、包操等京師三大營的諸多弊端,
在李邦華任內(nèi)幾乎杜絕,營內(nèi)偷奸?;?,違背軍律之輩紛紛治罪,老弱病殘也都被裁汰,一時間,京營戰(zhàn)力為之一振。
但李邦華此舉侵犯到了朝臣勛貴的權(quán)益,被朝臣勛貴視為死敵,正好德勝門會戰(zhàn)中,京營在城頭放炮轟到了自己人頭上,
言官們抓到借口群起攻擊,彈劾奏折雪片般的飛來,將李邦華描述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最后,崇禎只得將李邦華罷免。
李邦華離開之后,京營故態(tài)復(fù)萌,接任之人視李邦華為前車之鑒,一個個因循守舊,京營便一日一日的糜爛下來。
崇禎并非不想整頓京營,崇禎四年,他拋開文官,派太監(jiān)唐文征提督京營主持京營之事,但收效甚微--
即使是太監(jiān)也知道,整頓京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李邦華罷官免職還是好的,真把那幫世襲罔替的勛貴們?nèi)羌绷?,說不定小命都難保。
崇禎七年,崇禎干脆讓司禮監(jiān)掌印大太監(jiān)曹化淳提督京營,曹化淳頗有干才,他吸取了李邦華的教訓(xùn),沒有全盤整頓京營,只是將原先的四衛(wèi)營整訓(xùn)為新的勇衛(wèi)營,
任用手下知兵的太監(jiān)盧九德和劉元斌為監(jiān)軍,并精心網(wǎng)羅忠誠勇敢之士,明末名將孫應(yīng)元、黃得功、周遇吉,都是在這個時期加入勇衛(wèi)營,并且很快就嶄露頭角。
其后的戰(zhàn)事里,勇衛(wèi)營不負眾望,無論抗清還是剿匪,都立下赫赫之功。
只可惜大明朝一直處于雙線作戰(zhàn)當(dāng)中,兵力并不多的勇衛(wèi)營不得不一分為二。
此時此刻,孫應(yīng)元率一部在荊楚追剿羅汝才,
黃得功率另一部在四川圍追張獻忠,
而周遇吉被任命為山西總兵,正在山西練軍。
在前世的歷史中,這三人都是為大明朝鞠躬盡瘁,戰(zhàn)死沙場的忠臣勇將。
崇禎一直都想再練出一支勇衛(wèi)營,只可惜國庫空虛,有心無力。
崇禎七年之時,他能大把大把的撒銀子,網(wǎng)羅忠誠勇敢之士,重賞勇夫,但現(xiàn)在他卻拿不出多少銀子了。
沒有銀子,焉有勇將?
整頓京營自然也就不可談。
如果是某個朝臣在這個時間提出去整頓京營,崇禎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答應(yīng),成就成了,不成隨時都可以棄掉。
但自己的兒子,當(dāng)朝太子,皇朝未來的繼承人,他卻不能不猶豫。
在崇禎看來,皇帝和宗親勛貴是同枝連氣,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關(guān)系。
大明朝的江山要想穩(wěn)固,沒有宗親勛貴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么崇禎對宗親勛貴特別信任和寬容的原因。
即使明知道勛貴們在京營中“占役”“虛冒”“吃空餉”,他也假裝不知。
如果自己兒子整頓京營,得罪了勛貴們,一旦兒子坐了這帝位,能得到勛貴們的支持嗎?
沒有勛貴們的支持,帝位能穩(wěn)固嗎?
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整頓京營,唯獨太子不行。
崇禎定了主意,站住腳步:“不準!京營之事,你不要插手,朕自有處置?!?/p>
意思是,朕會找其他人處理此事。
朱慈烺心中一沉,趕緊拱手:“父皇,京營積弊良久,利益盤根錯節(jié),兒臣身為太子,尚恐不能壓制,何況其他朝臣?
除了勇衛(wèi)營,京營十二萬的員額,實有的可能五萬都不到,更不用說其中有多少的老弱病殘,空占名額,耗費錢糧,多拖延一日,國庫便要多支出一日的錢糧,
因此,整頓京營,非兒臣莫屬,給兒臣三個月,兒臣定讓京營煥然一新!”
“不要說了,下去吧?!?/p>
崇禎卻不聽,在幾案后坐下,擺擺手。
“父皇!”
朱慈烺拜伏在地。
崇禎不為所動。
沒辦法,朱慈烺只能退下,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等朱慈烺走了,崇禎放下手里的奏折,望著朱慈烺離開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兒長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