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語樂文學網 > 自我鞭撻 > 最受網友喜愛的小說 自我鞭撻第8章精彩放送

最受網友喜愛的小說 自我鞭撻第8章精彩放送

2024-07-04 14:28:56 作者:岸邊鹿伴
  • 自我鞭撻 自我鞭撻

    穿越成大明萬歷帝,正值隆萬換代,名臣輩出。兩百年的舊王朝,如同遲暮的老人,積弊已深。財政瀕臨破產,邊地烽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張居正變法,加一個穿越來的皇帝,能不能成?別再說萬歷懶狗,外號擺宗,朕要勤政當卷王!

    岸邊鹿伴 狀態(tài):連載中 類型:歷史
    立即閱讀

《自我鞭撻》 章節(jié)介紹

《自我鞭撻》是作者岸邊鹿伴的一本歷史小說,岸邊鹿伴才思敏捷,點石成金,以至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蹲晕冶迵椤返?章內容介紹:“變法革新第一令?”張居正琢磨一番,欣然認可。“皇上提的這個標點符號,確實不錯。過去雖然有所標注,但大多只有圓圈和.........

《自我鞭撻》 第8章 苦一苦先帝,罵名我來擔 在線試讀

“變法革新第一令?”

張居正琢磨一番,欣然認可。

“皇上提的這個標點符號,確實不錯。

過去雖然有所標注,但大多只有圓圈和點點兩種,意義不夠明確,如今有句號、問號等標注作為規(guī)范,日后不怕有人混淆。只怕此令雖好,依然有人反對。”

朱翊鈞輕輕皺眉,這點小事還要反對,難道當臣子的都是杠精,閑著沒事干了?

他恨不得直接對張居正說,不換思想就換人,誰敢和朕對著干,誰就滾蛋!

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剛剛驅逐高拱,權力不可輕動。

第一次做出更改,總要讓他們一個心服口服。

否則,以后所有命令都強壓下去,會敗壞風氣,導致下面陽奉陰違。

就像王安石推廣青苗法的時候,過于急切,結果底層官吏為了滿足KPI,強行攤派,歪曲了上面的施政初衷,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朱翊鈞想了想,冷靜下來道:“朕要變法革新,以此令來開啟新時代。給半個月的時間,也是讓群臣增益補漏的,誰有不同意,先上疏說明情由?!?/p>

他也希望能夠借此了解到群臣的思想動態(tài),誰是喜迎新政,誰是頑固保守。

就算有反對者,他也不想用打板子的方式強行使其屈服。

畢竟自正德嘉靖以來,臣子們已經不怕被打板子了,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只要挨過去沒死,自己就成了敢于對抗皇帝的強硬直臣,在士林中能得到諸多無形好處。

就算真被打死了,正可借機留名青史。

懷有這種苦行僧精神,情愿殉教心態(tài)的官員并不是一個兩個,他們可能并不貪污,也不偷懶壞事。

但總是愛和皇帝作對,想拿皇帝當墊腳石。

用強硬手段,敗壞的是自己的名聲。

朱翊鈞想把自己珍貴的名聲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可不能浪費到他們身上。

見朱翊鈞讓了一步,允許反對者上疏,張居正松了口氣。

他就怕小皇帝因為年紀幼小,不懂權謀,太過執(zhí)拗。長此以往,難免走錯路,把國家?guī)肴f丈深淵。

此事議定,兩人心情都輕松許多。

朱翊鈞賜下茶點,讓張居正休息片刻。

飲了兩口茶,他隨口問道:“先生如若身體尚可,不妨同朕講一講天壽山的情形。事關父皇陵寢,朕做為兒子,不敢不用心。”

朱翊鈞自后世穿越,才懶得管隆慶這個便宜老爹,最多感慨一句他死的早死的好,方便自己能夠執(zhí)政更久。

但是隆慶皇帝的陵寢,注定是一項國家重點工程,涉及至少上百萬兩白銀的開支,上萬人的招募。

明末時,萬歷泰昌接連駕崩,兩個大工程,對于當時的大明財政來說,就是一項難以承受的重負。

在他的記憶中,修建泰昌陵寢花費的銀子,甚至還拖欠了許多年。

趁著現在這個項目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朱翊鈞打算插上一手,做出對國家更有利的調整,也算是為后世做出定例限制。

哪怕將來再有皇子皇孫想要突破,多少也是一層阻礙。

張居正面色猶豫;“事關先帝陵寢,臣等不敢輕心。前幾日,禮部左侍郎王希烈見永陵左側潭峪嶺風水尚佳。

但是臣同禮部右侍郎王錫爵等人一同前往探查后,發(fā)現還有一處舊地,更為合適,因如今國家財政依舊困難,能借此節(jié)省許多銀錢。

只是擔心這一舊地,有損皇上的孝名……”

“先生但說無妨?!?/p>

張居正回憶道:“嘉靖初年,世廟有心為睿廟遷陵,因此在大峪山修建地下玄宮。

后來世廟改了主意,將承天府(湖北安陸)純德山的王墓,升格為顯陵。嘉靖十八年時,親自護送慈孝太后梓宮,與睿廟合葬在顯陵。

世廟駕崩時,另選在十八道嶺修建永陵,這一地下玄宮因此空置……”

朱翊鈞明白了,這是讓隆慶去住他爹給他爺爺奶奶修的墳墓,借此省錢。

就是說出去不太好聽。

朱翊鈞問道:“一座帝陵,需要開支多少?”

“各陵大小規(guī)格不一,也有因天時等原因多次返工因此加費的……先前太過久遠,臣記不得,只記得世廟永陵的花費,折銀大約八百萬兩。”

朱翊鈞驚的倒吸一口涼茶,差一點被嗆到。他只記得花了很多,沒想到要花這么多。

八百萬兩銀子,目前國家白銀稅收,不過兩三百萬兩,即便加上糧食布帛之類的實物稅收,折銀后總共不會超過三千萬兩白銀。

放到后世,按照國家財政收入占比來算,相當于四萬億!

到底是嘉靖太奢侈,還是說銀子都被干活的給貪了?

不管怎么說,他都要降低總開支。

幾百萬兩白銀,砸都能砸死俺答了,非要用到給死人修墓上。

隆慶又不是秦始皇,沒資格這般奢侈。

“所以,你們想用那處舊玄宮,借此節(jié)省開支?”

張居正點頭:“臣等確有此意,地下玄宮需要挖空山體,最是費銀費時,使用此處,亦可使先帝早些安寧。”

朱翊鈞立刻同意下來,舊的地下玄宮空著也是空著,不能浪費。

“此事朕已同意,先生無需擔心。朕記得父皇臨終前,亦曾對朕說起過此事。父皇說國事艱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百姓困苦,吾等天家,坐江山,為社稷主,當心懷百姓,愛惜民力。

所以,此事不只是朕,父皇也是同意的。若有人非議,苦一苦父皇,罵名朕來擔?!?/p>

“先帝圣明,皇上圣明!”

張居正立刻拜倒行禮,衷心稱贊朱翊鈞。

他在裕王府時便和隆慶相識,至今已有十幾年,對隆慶的性格再了解不過了。

這話一聽上去就不像是隆慶能說出來的,按照隆慶喜好奢侈的性子,斷不肯節(jié)省。多半是小皇帝假借隆慶之口。

反正沒人能夠拆穿,還能給隆慶增添一點賢名,想必沒人會反對。

這樣一來,至少能省下百萬兩白銀,戶部工部都能松口氣。

他準備回去就盡快行文,將此事定下,免得小皇帝反悔。

當然,肯定要有禮部工部等相關部門的共同簽字,以示集體決策,萬一出事了都不用背鍋。

“除了地下玄宮,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花大錢?”

對于明代陵墓,朱翊鈞最熟悉的還是萬歷自己的。

考慮到自己已經穿越,將來的定陵肯定與歷史完全不同。他可不希望后世某個吳姓學者,帶頭提議,挖自己的墳。

“陵寢之上,還有按照規(guī)制需要建設的陵園,其中明樓寶城,配享宮殿等,這些按照禮制皆應齊備,不便減免……”

張居正暗示朱翊鈞,不能太過分,要給隆慶最后留點面子。

沒想到朱翊鈞沒聽出來,他覺得這些還是太費錢了。

朱翊鈞想了想道:“按照禮制,該有的自然不能減免,但是具體規(guī)模,可以商榷??刹榭匆幌職v代先帝陵寢,具體規(guī)制大小。吾等子孫,不可超越先祖?!?/p>

他要看看誰的陵寢最小,以此為借口,把隆慶的陵寢修小一點,再省點錢。

“朕將來也是如此,定不會超過父皇陵寢的規(guī)制。也要以此成為定例,以免后世有不肖子孫,貪圖享樂,徒耗民力?!?/p>

張居正心中驚訝,他沒想到,小皇帝的思想覺悟有這么高。

之前還可以說是憂心國家,擔心自己的皇位不穩(wěn)。

但是現在這番話,如果不是真心這么想,完全沒必要說出來。

真真一副圣君明主的氣象,雖然小皇帝太過年幼……

想到年幼,張居正心中失笑,自己在這個年紀,已經熟讀四書五經,做通八股,再過兩年就中了秀才。楊廷和甚至更加早慧,十二歲是鄉(xiāng)試中舉,十九歲就進士及第。

皇明多神童,哪怕奸猾如嚴嵩,也是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

如今,天家也出一個神童,不值得大驚小怪。

先定下陵寢要節(jié)省用銀的大略,具體的規(guī)劃還得交給禮部工部去辦。

“至于陪葬之物,也是同樣,以節(jié)省國庫不費民力為先。朕記得父皇喜好讀書,禮部當選取各色書籍,以供父皇泉下閱讀。不需要古本善本,也不拘于經史,只是要齊全……”

朱翊鈞心生促狹,他干脆拿隆慶的陵寢當成備份硬盤。

如今市面上存在的書籍,都存放進去,以免有所缺失,流傳不到后世。

張居正不懂小皇帝的心態(tài),但他并不在意此事,隨口應下。

商議好了帝陵大略,朱翊鈞又問起了隆慶的謚號廟號事宜。

謚號廟號只有簡單幾個字,就要定下一個人的一生功過。

這些議定前,口頭上雖然能用父皇、先帝等指代,但是下筆在書面,應該使用“大行皇帝”。

沒必要在這種虛名上浪費時間,朱翊鈞催促道:“距離國喪結束,除服之日,已經不遠,著禮部等盡快議定,不要耽擱?!?/p>

張居正同樣應下。

朱翊鈞補充道:“還有兩宮之事,以朕觀之,皆應加封尊號,不知先生如何看待?”

張居正心中一凜。

此事往小說只是虛名,往大說會影響國家。

兩宮在除服日后,定要晉升為太后。

但是否要給李貴妃加尊號,就涉及到禮制問題。

按明初舊禮來說,陳太后要加尊號,而李太后沒有,以此表示皇后更加尊貴。

嘉靖初入京時,生母蔣太后就是如此,被稱為“興國太后”。

前面的興國意思是興藩,而不是尊號。

為了給父母加上帝后的尊號,嘉靖發(fā)動大禮議,擾亂朝政。

直到嘉靖三年,大禮議到了高峰,揍了楊慎一黨,這才成功給生母加上了“本生章圣皇太后”的名號。

由此蔣太后才得到了正規(guī)皇后晉升太后時,該享受到的待遇。

好在有嘉靖時舊例,自己可順勢應下,不值得為了這等小事和小皇帝沖突。

雖然朱翊鈞年紀還小,但從他今日言語就能看出,不是可以任人拿捏的幼童,不可小覷。

“先生辛苦了,國家萬事都要先生擔著?!?/p>

見張居正沒有反對,朱翊鈞松了口氣。

他其實并不在乎李貴妃加不加尊號,在他看來全是虛名,但是這個時代的人很重視。

但是他年紀小,還要借助李貴妃的力量,因此主動提起,賣李貴妃一個好。

想了想,朱翊鈞又道:“先生,還有一事。高儀病重,不能理事。高拱亦離去,內閣和吏部都有了空缺,先生應同六部廷議,盡快推舉,此事不能拖延,明日朕要看到人選。”

不用朱翊鈞提,內閣和吏部尚書的位置,群臣都不會忽略。

關鍵是,會選誰補進內閣,誰當新的吏部尚書。

朱翊鈞主動提,才好掌握主動權。

張居正點頭道:“臣等今日便議此事,不至影響國家運轉。”

“其實說起空缺,依朕來看,野有遺賢,不妨召集一些賦閑舊臣,比如海瑞!他的聲名事跡,朕久居東宮亦時常耳聞?!?/p>

張居正沉默,沒有應答。

其實在他看來,海瑞是一把雙刃劍,一旦用不好,傷人傷己。

他敢用戚繼光,愿意留用高拱信任的殷正茂,就是不想啟用海瑞。

其中當然也有徐階的關系。

隆慶三年,海瑞放應天巡撫,查處豪強兼并,奪還土地給平民百姓。

江南士紳眾多,在朝堂中力量極強,為了安撫當地,海瑞被改任南京閑職,之后他稱病退隱。

就在這段時間,海瑞查到了前首輔徐階的家里。

發(fā)現他家兼并了二十余萬畝土地,比嚴嵩還要夸張。徐階子侄,亦有作奸犯科,做出不法之事者。

徐階因此聲名狼藉,兒子充軍,但海瑞也飽受攻擊,當地怨言極重。

徐階是張居正的座師,兩人關系緊密。

當年嘉靖定遺詔,徐階寧愿得罪高拱,都要略過他,帶上張居正。

作為學生,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要為徐階回護一二。

海瑞對徐階這樣,自然不受張居正的待見。

就在張居正思考該如何拒絕時,朱翊鈞語氣加重:“朕當年都知曉海瑞的名聲,高拱不能用,顯然是他胸襟不足。若論及高拱之錯,這應該能算上一條?!?/p>

張居正剛想說的話瞬間被堵了回去,他現在要是反對重新啟用海瑞,豈不是和高拱一樣,沒有胸襟?

他頓時有點胸悶氣短,不知道是不是小皇帝預判到了自己想說的話,才故意用這種話來堵自己。

————

劉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

《明永陵的營建及歷史變遷》

編輯推薦

熱門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