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神》 章節(jié)介紹
《箭神》是玄幻題材小說的優(yōu)秀代表,作者鷹羽用精細(xì)的描述構(gòu)造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其史詩式的描寫方式令后人望塵莫及。小說《箭神》第7章簡介:不用再和那些“之乎者也”的文人們打交道,回到了練兵場,太史慈感覺好多了,在督促管亥等精心訓(xùn)練士兵之余,.........
《箭神》 第七章 回家探母 在線試讀
不用再和那些“之乎者也”的文人們打交道,回到了練兵場,太史慈感覺好多了,在督促管亥等精心訓(xùn)練士兵之余,他還留心了這3000精兵每個人的名字,期望在其中能發(fā)現(xiàn)幾個三國名將,結(jié)果令他失望,里面一個也沒有。
典韋、許褚、顏良、文丑、徐晃、張遼??????一個也沒有,太史慈其實也知道,現(xiàn)實不是寫小說,不是那么容易就碰到那些虎將的,畢竟方今天下各個勢力都在爭奪人才,自己聰明不假,但別人也不是傻瓜,何況還有像曹*、孫堅(孫策、孫權(quán)之父)、袁紹等這樣的一世之雄。
對于練兵,太史慈雖然是個穿越者,但也一竅不通,不會打軍體拳什么的,5公里越野之類的現(xiàn)代訓(xùn)練方法,他到是知道一點,但也不甚了解,既然自己不懂,那就交給行家去做。太史慈還是有自知之明,沒有在練兵方法上搞什么“革新”,而是完全交給了管亥、張澤等人負(fù)責(zé),他所做的,只是再次強調(diào)了紀(jì)律。軍紀(jì)的重要性,他還是知道的,沒有紀(jì)律的軍隊,雖可強悍一時,但最終也只會是一盤散沙。
轉(zhuǎn)眼3天過去,簡庸那里終于傳來了好消息,有個賢才前來應(yīng)召。
太史慈大喜,馬上前去,進(jìn)了大帳,只見簡庸在和一30多歲,身材銷瘦、面色微黃,文人打扮之人談話,簡庸見太史慈進(jìn)來,對他笑道:“子義,我幸不辱命,得到一位賢士?!蹦侨藬[手道:“憲和過譽,我不敢當(dāng)‘賢士’二字?!?/p>
簡庸給太史慈介紹道:“這位先生乃北海人,姓孫名乾,字公祐,才學(xué)在我之上也。”
孫乾!太史慈心道,原來是他。
孫乾,《三國演義》記載,陶謙亡,薦乾佐劉備。乾為謀士,隨劉備轉(zhuǎn)戰(zhàn)天下。劉備敗投劉表,以乾為使。及蜀平,其位居糜竺之次。
孫乾在歷史上也算是劉備的老臣,今日前來相投,確實也不能算是意外。
太史慈連忙上前施禮道:“原來是公祐先生,我主能得先生輔佐,萬千之幸也?!?/p>
孫乾還禮道:“吾也是北海人,和將軍同鄉(xiāng),久聞將軍孝義忠勇之名,今日得見,實慰平生之愿。”
太史慈稱謝,簡庸笑道:“子義,我要回平原了,有公祐輔助你,強我數(shù)倍?!?/p>
孫乾忙道:“憲和實在過謙了。”
簡庸大笑,告辭而去,太史慈和孫乾將簡庸送出大營,回到中軍大帳,兩人落座,太史慈道:“主公去北平之前,囑我有臨機決斷之權(quán),我先權(quán)且拜先生為議郎從事,可乎?”
孫乾謝道:“乾從主公,為的是社稷百姓,非圖權(quán)位,官位高低,由將軍做主?!?/p>
太史慈道:“先生真是高義,憲和先生這幾日負(fù)責(zé)招賢之事,今日他回平原,此事今后就交由先生你負(fù)責(zé)吧,還有營中一切政事,都由先生處理?!?/p>
孫乾吃驚道:“乾剛剛相投,將軍就如此信任于我,我實在??????必為主公大業(yè)效死節(jié)之力?!?/p>
太史慈心道:誰讓我知道歷史,還能不信任你嗎?對孫乾笑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當(dāng)然相信先生?!?/p>
孫乾稱謝,二人閑談一陣,孫乾突然道:“將軍近日可曾拜會過孔文舉大人?”
太史慈疑惑道:“沒有,先生此言何意?”
孫乾笑道:“我久居北海,聞孔大人十分看重將軍,將軍常年在外,孔大人屢次供給將軍母親金帛,以奉養(yǎng)之,可有此事?”
太史慈道:“確有此事,解救北海之圍,亦我母之命也?!?/p>
孫乾道:“將軍與北海有大功也,北海上下,無不欽敬,孔大人也必更看重將軍,將軍如能多與孔大人交往,日久情誼愈深,對主公大業(yè)也會大有益處。”
“哦?”太史慈疑道:“這卻是為何?請先生言之?!?/p>
孫乾道:“孔文舉乃當(dāng)世之偉器,天下名士也,更兼為圣人之后,世代冠纓之家,門生故吏極多,久之必被當(dāng)今天子宣入朝堂,為天子近臣,將軍和孔大人有交情,孔大人必對我主玄德公也高看一眼,朝中有人好做官??????”
太史慈拍手道:“哎呀!先生真大才也!我怎么就沒想到這一層?!睂O乾此計甚妙,劉備缺的是什么?是名望、官職、錢糧、人才。如果將來孔融在皇帝面前和士大夫間多為劉備說好話,劉備得到高官就容易多了,成了高官,以劉備之才,名望、錢糧、追隨而來的人才必然不在話下,如此,劉備的大業(yè)將事半功倍。
太史慈心道,人才就是人才,一個孫乾就有這么高深的見識,那么諸葛亮、龐統(tǒng)、郭嘉、賈詡、周瑜、田豐?????這些擁有神鬼皆驚之計,決勝千里之外的天才們又該是如何呢?
太史慈立刻站起身來,道:“我這就去北海城拜會孔文舉大人?!?/p>
孫乾囑咐道:“將軍,此事乃與人相處也,切記不可做作,真心實意為要!”
太史慈點頭,確實,就像劉備,才能不及曹*,勢力不如孫權(quán),卻能三分鼎足,靠的就是他無以倫比的人格魅力,靠的就是他待人以誠的一片真心,使關(guān)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等這些天縱英才能為之用,從而得以成就一番事業(yè)。
太史慈知道,自己與孔融交往,目的雖然在于能使孔融將來支持劉備,但自己卻不能報有這種想法,否則可能弄巧成拙。
與人相處是門大學(xué)問,太史慈對自己沒有什么自信,怎樣才能做到自然、不露痕跡?太史慈也不知道,好在在未來的那個時空中,王鷹是個老實人,也是認(rèn)認(rèn)真真交朋友的,所以雖然他朋友不多,但關(guān)系都很鐵,他與每個朋友交往,從沒有這個人會對他有什么用處等這些功利之心,只是覺得此人不錯,可交而已,目的單純,但效果不錯。
太史慈想了想,決定就以這種心態(tài)與孔融交往,自己的本性就是如此,這么做起來輕車熟路,也不覺的為難。
今后十幾天中,太史慈幾次拜會孔融,而孔融也十分高興,常請他飲宴,雙方情誼日密,孔融屢次送他金銀財帛,太史慈剛開始堅持不受,但孔融態(tài)度堅決,實在不好推讓,又想目前劉備缺的就是錢糧,還是得之將來充為軍費好,于是收下,孔融大喜,對他更加親密。
一次飲宴,酒至半酣,孔融舉杯對太史慈道:“聽聞子義投效劉玄德,可有此事?”
太史慈答道:“確有此事?!?/p>
孔融笑道:“子義乃當(dāng)世虎將,前途不可限量,別的不說,我聽說揚州刺史劉繇,也是北海東萊人,與子義同鄉(xiāng),對子義十分看重,數(shù)次投書請子義前去,子義何故棄一刺史而投一縣令乎?”
《三國演義》記載:劉繇,揚州刺史。屬下有其同鄉(xiāng)勇將太史慈,卻不能盡其才能。遭孫策攻擊,戰(zhàn)敗,落荒逃往豫章。不久病逝,享年42歲。
歷史上的太史慈,就是解北海之圍后,投奔劉繇,后孫策攻滅劉繇,太史慈復(fù)歸于孫策的。
太史慈正色答道:“我主劉玄德仁義無雙、愛民如子,世所仰慕,現(xiàn)今雖只為一縣令,但龍困于野,終有龍飛九天之時,我投我主,非為權(quán)位,為救國救民也,國事為重,故不敢念同鄉(xiāng)之情?!?/p>
孔融聞言,斂容道:“子義深有見識,真國士也?!贝?。
經(jīng)孔融提醒,太史慈也意識到了劉繇,這幾天又收到劉繇書信,請他去揚州效力,太史慈一直沒理此事。但如今轉(zhuǎn)念一想,劉繇乃揚州刺史,控制全國最富庶的地區(qū),和他把關(guān)系搞好,至少不要弄的太僵,也許將來對劉備的大業(yè)有好處。
于是太史慈找孫乾商量,給劉繇寫了封回信,信中述說自己已經(jīng)投靠劉備,不能前去效力,望祈贖罪云云,又大打親情牌,重申與劉繇的同鄉(xiāng)情誼,呼劉繇為兄,并允諾將來劉繇如有需要,自己一定效力等等,言辭懇切、情誼深厚,自然是孫乾代筆潤色之故。
信寫好,太史慈派人送出,長出口氣,終于又完了一件事情。但近來太史慈老是感覺心神不寧,總覺得有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沒有處理,但仔細(xì)想想,又想不起來。
這時孫乾上前道:“近日見將軍悶悶不樂,不知何故?”
太史慈一笑,道:“也沒什么,可能是沒休息好?!?/p>
孫乾笑道:“我也是北海人,久聞將軍令尊早喪,只有老母在堂,將軍事母至孝,乃大孝子也,如今營中事務(wù)已上正軌,將軍何不回家探望令慈?算日子主公自北平借兵也快回來了,此時不回家探母,等主公回來后,軍情如火,恐將軍不得閑回鄉(xiāng)矣?!?/p>
哎呀,原來如此!太史慈恍然大悟。自己穿越之后,也時時想念父母弟弟,但知道已經(jīng)不可能再回到那個時空,思念之情慢慢有所緩解。但這個“太史慈”,真正的太史慈,他還有母親啊,雖然意識已經(jīng)成了自己的,但母子天性,不可能斷絕。
既然自己成了太史慈,而且也下定決心要把自己就當(dāng)作真正的太史慈,那么他的母親自然也就是自己的母親。
想到這一點,太史慈急道:“先生所言極是,我這就回家探母,我走后,營中一切事務(wù)由先生與炳元(管亥)商議處理?!?/p>
孫乾道:“將軍放心,一路順風(fēng)。”
從孔融送給他的金帛中收拾了白銀百兩,綢緞2匹,太史慈踏上了回家之途。憑借“太史慈”的記憶,太史慈很自然找到了回家的路,他是北??|萊縣人,東萊縣在北海東南百余里之外,他快馬加鞭,半天功夫已到東萊縣城。
他家距離縣城還有5里,離家越近,太史慈卻越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所謂“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吧。
太史慈策馬緩緩而行,小路蜿蜒,兩側(cè)峰巒疊翠,溪流潺潺,山花爛漫,不時有農(nóng)人樵夫山歌傳來,好一派田園風(fēng)光,使人陶醉。到了村口,對面有一孩童蹦跳而來,一見太史慈,興奮的拍手大叫道:“太史哥哥回來了!太史哥哥回來了!”片刻間出來十幾位村民,將他團團圍住,問長問短,太史慈連忙下馬,給眾人見禮。正此時,只見一40歲左右(當(dāng)時太史慈19歲,古人普遍早婚,故其母不可能年齡太大),衣著樸素、面目慈祥的中年婦人被個小丫鬟扶著,疾步而來,那婦人淚流滿面,向他招手道:“慈兒,你回來了!”
母親!這就是“他”的母親!母子天性,霎時爆發(fā);想起在另一個時空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如此期盼著他,兩股感情一下子水*融在一起,太史慈不由自主的眼淚奪眶而出,大哭下拜道:“母親,不孝兒回來了!”
太史慈之母撲在他身上,母子倆抱頭痛哭,四旁之村民也無不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