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指針》 章節(jié)介紹
《歷史的指針》是作者書間一文虻編著的一部網絡小說,題材為歷史類型,在同類題材小說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稓v史的指針》經典章節(jié)(第一章死者的嘆息)內容概要:第一卷笫一章死者的嘆息龍安府,蜀中重鎮(zhèn),地處“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旋,險絕而?!?........
《歷史的指針》 第一章 死者的嘆息 在線試讀
第一卷
笫一章 死者的嘆息
龍安府,蜀中重鎮(zhèn),地處“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旋,險絕而?!钡慕鹋9诺郎?。
金牛古道,舊川陜要道,距今兩千多年。
據傳春秋時,秦惠王有心吞并蜀國。
但是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秦國大軍要想攻打蜀國,幾乎無路可通。
秦惠王為此寢食難安,群臣急君王之所急,無不想扁了腦殼。
有人急中生智,讓秦惠王派人秘密鑿制一頭龐大的石牛,悄悄運至蜀國最艱險的地段。
又暗中在石牛屁股后撒下幾堆碎黃金,讓人四處散布流言﹕
山中出了一頭金牛,屙的全是黃金。
消息很快傳到蜀王宮中,隨后有人向蜀王獻上金牛屙的金子。
正心憂國庫空虛的蜀王,認為上蒼眷顧他,天賜不取,為不詳,這金牛一定要搬回宮中。
為運回能屙金子的笨重金牛,蜀王動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遇山開路,逢水架橋。
經過長達一年的努力,蜀王終于可以把金牛運回都城了。
蜀國的士兵在前面開路運牛,秦國兵馬在后悄然尾隨。
金牛到達蜀國都城之時,即是蜀國滅亡之際。
一頭會“屙”金子的石牛,讓貪心的蜀王為自己掘了一條滅亡之道,金牛道從此聞名天下。
龍安府通省城的近道是九嶺,九嶺雖屬金牛古道末梢,雄險已近尾聲。
但“九嶺九嶺,峰險路不平”,雖道路兩旁古木森森,苔花蔭雨濕衣裳,卻少有行人抄此捷徑。
一牧童趕著一群山羊,慢悠悠進入九嶺驛道旁的林子。
“死人,死人啦!”忽然牧童驚恐大叫,吆喝羊群狂奔下山。
牧童下山后,上氣不接下氣向地保報告,地保又馬上上報官府,官府又立即派人查辦。
查辦人去去不要緊,一看嚇一跳。
有人認得兩個死者,一個是龍安知府曹友貴的大公子,一個是曹府管家, 辦案人員馬上飛報曹友貴。
曹友貴正在客廳喝茶,聞報大吃一驚。
“叮當”一聲,曹友貴手中茶碗落地摔個粉碎。
曹大少爺去省城,本是躲避父子倆之間一樁丑事。
曹友貴幾天不聞大少爺音訊,心想這小王八蛋貪玩成性,十有八九在路上拈花惹草了,行程耽擱遲遲沒到省城。
曹友貴急喚衙役備轎前往,到九嶺換馬進林子一看,兩死者果然一個是自己大兒子,一個是自己的管家徐家炎。
曹大少爺和徐管家的嘴里各塞一只臭襪子,面對面綁住雙手。
兩根棕索穿過兩株大樹的樹干,分別套住兩人的脖子,繩索的另一端各吊著一塊百八拾斤重的大石塊,兩人的馬匹拴在大石塊跟前。
曹友貴乍一看,兩株大樹好像一桿秤,大石塊是秤砣,砣重人輕。
曹大少爺和徐管家二人,腳尖離地三尺,懸蕩在空中。
曹友貴按住心中悲傷,繞著兩人尸體緩緩轉了兩圈。
他發(fā)現大石塊下是幾個馬料袋子,袋子被剪開幾個大洞。
顯然里面的馬料,被馬匹吃光,石塊下墜,棕索拉緊,曹大少爺和徐管家就被吊起來了。
“好惡毒的狗賊!讓人死都不能死個痛快,兩人的命一半是被嚇死,一半是被吊死的?!辈苡奄F顫聲說道。
曹友貴令檢吏放下曹大少爺和徐管家的尸體,馬上驗尸查傷。
檢驗吏小心翼翼松開曹大少爺脖頸上的繩套,“唉――”,死者發(fā)出一聲長嘆。
眾人大驚失色,以為曹大少爺借尸還魂了。
“快快放下來,沒有天大的冤情,亡者嘆氣萬萬不可能?!辈苡奄F忙不迭的吆喝。
檢驗吏和眾衙役圍著尸體忙亂一陣,終于將兩具尸體平放在地上的布單上。
“死者舌頭吐出,與嘴舌相齊,頸上繩痕明顯有淤血,有屎尿洗出,褲襠至褲襪被污······”
檢驗吏一邊檢查尸體,一邊高聲向曹友貴報告。
檢驗吏驗尸完畢后,曹友貴又親自細細勘驗現場,然后令收尸回城。
一回衙門,曹友貴雷厲風行召集眾捕役。
他聲色俱厲地說:“死者嘆息,聞所未聞,驚天冤情,必須昭雪!
爾等限期破案拘賊,務在必獲!怠惰者,大板伺候!”
眾捕役齊應一聲,各自散去,紛紛尋找線索破案。
眾人深知曹友貴心狠手辣,何況又死了他兒子,哪里敢半點懈怠!
曹友貴卻信不過這群衙役,心里自存主張,喚過心腹一老一少二人過來。
他小聲叮囑道:“大少爺和徐管家之死,一定和那伙刁民有關,你二人循跡密查,定有收獲。”
二人會意,應聲而去。
曹友貴嘴里的刁民,與他先前辦理的一個冤案有關。
清廷最為忌諱百姓利用宗教集會結社舉事,對此防范甚嚴,將宗教結社懸為厲禁。
一天曹友貴向道臺及總督密報,龍安府石泉縣有教匪集會結社圖謀不軌。
丁道臺奉總督上諭,立即動身去龍安,偕同曹友貴親自帶兵前往石泉縣剿辦,捉到數百人邀功請賞。
龍安有人不服,密書省城督撫:
“教匪”們會聚,如造反逆行已暴露,豈肯束手待斃?非細加偵察,涇渭莫分,必冤案錯結,民心有變。
趙督撫接書不敢輕心,立馬派杜按察使去石泉縣鬧事地查訪。
令其星夜兼程,及時查清實情飛報, 一旦匪情屬實,即統(tǒng)兵剿除,刀下勿容寸情。
杜按察使清廉多智,曾任職湖廣慈利知縣。
縣有豪強結黨為民害,歷任莫能發(fā)掘其奸狡,杜知縣查明情況,設計誘豪強服罪,慈利百姓無不心悅誠服。
杜知縣離任時,慈利百姓作歌頌德:
惟茲慈邑,風移俗醇,善政慈惠,布化同遵,錯枉舉直,培苗除莠。
我公有之,令德孔厚,雷山業(yè)業(yè),澧水洋洋。
愿公之節(jié),山高水長,遵素經濟,世傳清白,愿公繼之,垂勛竹帛。
杜按察使和隨員便裝上路,匆匆奔赴龍安府石泉縣。
距石泉縣城二里許,杜按察使令隨員原地待命,他獨自前往一所私塾拜訪。
杜按察使假托過路讀書人借光問道,塾師熱情健談,沏茶待客。
杜按察使順問石泉風土人情,塾師知無不言,話頭不知不覺跳到教匪集會造反上。
塾師四下張望一下說:“鄙處這樁案子,天大的冤枉。
曹知府查辦教匪,卻指鹿為馬,將轎頭當作教頭,連捕數百人,恐怕枉死城要多許多冤魂啰!”
杜按察使忙問:“人命關天,何況數百條人命?到底是何緣由讓這么多人遭受株連?”
墊師搖首嘆氣道:“我們石泉縣,習慣把轎夫頭子叫做轎頭。
大凡人家辦喜事準備大花轎,辦喪事準備挽索,都請轎頭來辦理。
離我這兒不遠,有一郝姓秀才,家中老父冬月間去世。
喪事依鄉(xiāng)俗慣例,喪家得一一通知親戚朋友前來吊唁,在預定的日期參加葬禮。
郝秀才按照親朋好友戶頭,開列了一個百多人的名單,請一個汪姓轎頭到各地挨家挨戶去通知。
哪知這一張吊唁名單,引出一場天大的禍事。”
杜按察使素知川渝的喪葬習俗,因受“百行孝為先”的影響,歷來重視厚葬,而且程序十分繁瑣。
老人病入沉疴不起,生前就要做壽衣,造棺材,選墓地。
老人駕鶴西去后,子孫馬上包白帕子戴孝,訃告親友,送錢物致吊。
接著請道士做道場,請和尚念經超度亡靈。
當然還須請有功名的鄉(xiāng)紳來家,官服頂戴整齊,高坐持朱筆。
請來的名望之士,就為死者牌位上預留空一筆的“神”字,加一豎,是為“穿神點主”。
杜按察使問:“一份普普通通的吊唁名單,何人能作出多大的文章來?”
塾師說:“千不該萬不合,汪轎頭不該把名單交給一個雇工代辦。
誰知這雇工在三月間急需使錢,偏偏石泉偏僻無當鋪,他就把他兩件棉衣送到龍安當鋪。
天寒身冷,這雇工就去龍安當鋪贖回自己的棉衣。
為省店錢,雇工夜宿城隍廟。捕役巡檢,將他當疑犯抓到龍安府衙。
曹知府親自審訊時,捕役又呈上從雇工身上搜出來的名單。
雇工辯稱他受汪轎頭之托,去通知名單上的人去石泉郝家吊喪?!?/p>
杜按察使說:“這事一說就清清楚楚,怎么后來鬧出驚動上憲的動靜?”
塾師說:“這曹知府是有心人啊,他‘轎頭’混淆成‘教頭’,名單上的人竟成了教匪。 又搞一個株連,數百人不明不白拘監(jiān)入獄,來年枉死城不知要添多少道冤魂呢。”
杜按察使聽了,心里大為震驚。
他不動聲色問:“一紙吊唁名單,捏造成謀反名單,視數百條性命為兒戲,真是豈有此理!但有何法洗清這些人身上的冤情呢?”
塾師說:“這有何難?郝秀才家還有一張吊唁單子,兩份名單弄一起比對比對,是非曲直不一目了然嗎?”
杜按察使一聽很有道理,于是對塾師亮明自家身份,又取出督撫憲檄示人,慰以溫言。
杜按察使讓塾師帶路到郝秀才家,拿到另一份吊唁名單。
杜按察使隨即帶人趕到石泉縣衙門,將憲檄上附錄的原上報教匪姓名百來人。
他一一逐個核對,的確和郝秀才家里那份吊唁名單一字不差。
杜按察使當夜就將查訪到的情況寫成報告,十萬火急呈送督撫衙門。
他放心不下,天明自己快馬加鞭趕回省城,當面向上司報告。
趙督撫聽后,頗為猶豫。
他沉吟半刻緩緩說道:
“軍機處已來文詢問此事,且再三提醒龍安民風慓悍,歷有白蓮教余孽作亂。
嘉慶庚申年正月,白蓮教藍號頭目冉文儔及其弟冉天元,白號分股張子聰,黃號分股徐萬壽,青號分股雷世望、王世虎,綠號先鋒陳德俸等聚眾謀反,殺川北鎮(zhèn)總兵朱射斗,逼制軍魁倫退屯潼川,降三品頂戴。
軍機處憂慮殘匪子孫死灰復燃,蠢蠢欲動,嚴飭嚴防密偵,若有不軌,須斬草除根?!?/p>
杜按察使據理力爭說:“如果匪情屬實,沒有傳聞,也應當竭力懲辦。
如果本來就沒有這件事,豈能因別人妄言就遽興大獄?
朝廷設官是為保護老百姓,老百姓即便有不規(guī)矩的行為,也應哀憐和寬恕他們,何況這連影子都沒有的事情呢?
若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人,跪在岳王墳前的人就是我等榜樣。
且今局勢動蕩,冤獄激起民變,后果不堪設想,大人危矣?!?/p>
趙督撫拈須不語,在屋里踱來踱去。
最后他釆納了杜按察使的意見,把汪轎頭、雇工、和郝秀才三人提到省城。
趙督撫親自審訊,結果與杜按察使所說相同,隨后下令釋放關押的相關疑犯。
杜按察使又建議為平民憤,請革丁道臺和曹友貴之職,交有司嚴辦。
因二人嚴刑逼供,壞了多人性命。
最后革職查辦的只有丁道臺,曹友貴烏紗照戴。
為何偏偏曹友貴任憑龍安風浪起,仍有驚無險穩(wěn)坐釣魚臺呢?說來話長。